北大微讲堂:“文学”如何“教育”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7-21 22:10:46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正文
一、学科化之前的“文学”
二、课堂内外的“笑声”
三、“新文学”如何学院化
四、教授们的“诗意人生”
五、“创作”能不能教
六、词人上“讲台”
七、史家之“诗心”
八、文学史家的“情怀”
九、师生怎样“对话”
十、因“追怀”而获得的“思考”
附录
主讲人介绍
正文
八年前,我在《文汇报》(2002年2月23日)上发表一则短文《“文
学”如何“教育”》,得到某种响应。2007年起,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为
题,我曾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
大学生、研究生讨论现代中国的“文学课堂”。2009年秋冬,我将两条线
索合一,成为今天论文的基本格局,并先后在“深圳读书节”以及(台
湾)东华大学、复旦大学做主题演讲。感谢上述演说的听众,是他/她
们用掌声、嘘声以及精彩的提问,帮助我不断深入思考此课题。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恰如其分的“文学教育”。分歧在
于“文学”的定义,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方式。孔夫子的“不学
《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与当今中国大学里中文系、外
文系的“文学理论”或“文学史”课程,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教学宗旨、论
述对象以及培养目标等,均有绝大差异。正因为“诗教”说源远流长,辞
章诗赋乃所有读书人的共同修养,没必要作为“专业”来经营(参见陈平
原《桃李春风一杯酒——大学校园里的“文学”》,初刊《渤海大学学
报》2007年2期,收入《大学有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偶尔也会有例外,比如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
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学生皆由州、郡、三公荐举“能为尺牍、
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经过考试合格方得入学,据说曾招“至千人焉”。在
与士族集团的抗争中,宦官集团借助灵帝之嗜好文艺,创办此学,目的
是扩充自己的实力,控制舆论阵地。如此政治斗争的产物,不可能持
久;但此举为唐代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开辟了道路。参见毛礼锐、沈灌
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89—92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年),以及南朝宋文帝的“四馆”(南朝的刘宋王朝建国只有六十
年,颇为重视官学教育,由“四馆”到“国子学”到“总明观”,都是在儒学
之外,有所拓展。若“雅好文艺”的文帝于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
在京师开设单科教育性质的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馆(《文献通考
·学校考二》)。设立专门从事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文学馆,实因南朝刘
宋时期文人辈出,名声斐然,若“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的谢灵运,“每
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徧,远近钦慕,名动
京师”(《宋书·谢灵运传》)。参见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
史》第二......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