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理想国译丛033)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9-19 22:33:00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理想国译丛序
“如果没有翻译”,批评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曾写道,“我们无异于住在彼此沉默、言语不通的省份。”而
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回应说,“翻译不仅
仅是言词之事,它让整个文化变得可以理解。”
这两句话或许比任何复杂的阐述都更清晰地定义了理想
国译丛的初衷。
自从严复与林琴南缔造中国近代翻译传统以来,译介就
被两种趋势支配。
它是开放的,中国必须向外部学习,它又有某种封闭
性,被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所影响。严复期望赫伯特·斯宾
塞、孟德斯鸠的思想能帮助中国获得富强之道,林琴南则希
望茶花女的故事能改变国人的情感世界。他人的思想与故
事,必须以我们期待的视角来呈现。
在很大程度上,这套译丛仍延续着这个传统。此刻的中
国与一个世纪前不同,但她仍面临诸多崭新的挑战,我们迫
切需要他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应对难题,保持思想的开放性
是面对复杂与高速变化的时代的唯一方案。但更重要的是,
我们希望保持一种非功利的兴趣:对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
本身充满兴趣,真诚地渴望理解他人的经验。
理想国译从
好书天天推
啃读精品汇
导读
以挑战的姿态执笔
索飒
一
爱德华多·赫尔曼·玛利亚·休斯·加莱亚诺(Eduardo Germán María
Hughes Galeano),即读者熟悉的爱德华多·加莱亚诺,于2015年4月13
日在他的祖国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辞世,享年七十四岁。
加莱亚诺的成名作是1971年问世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以下简称《血管》)。据不久
前的消息,这本书在他的祖国销量仍然名列前茅。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世界以反体制为浪潮。拉丁美洲曾在“依
附理论”的旗帜下讨论大陆的前途,而《血管》为这一解剖美洲病体的
理论骨架填补了肌肤和血脉。
《血管》出版后,迅速传播。加莱亚诺在80年代修订本说明中记载
了有关它的几则轶事:在一辆穿越波哥大街道的汽车上,一个姑娘正给
身旁的女友读这本书,后来她站起来给全体乘客朗诵;一个布宜诺斯艾
利斯的大学生一周内走遍附近街区的所有书店,逐段阅读这本书,因为
他没有钱买下它……由于作品记载的历史本身的力量,《血管》游离于
作家的创作边界,成为拉丁美洲“60年代”集体记忆的积淀。
历史永远在交替前行。70年代中期前后,作为对时代主题词“变
革”和“希望”的反动,右翼军事独裁寒流席卷拉丁美洲,加莱亚诺和他
的作品遭受追踪。拉美数国政府禁了这本“腐蚀青年”的书。在智利军人
政变大屠杀的日子里,一位智利妇女把随身带着的这本书裹在婴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