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11-12 22:41:21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目录
引言
前言
(上部)下町,山之手
地图(1892年东京,1914年东京)
作者自序
第一章 终结与开端
第二章 文明开化
第三章 双重生活
第四章 颓废文化的衰亡
第五章 下町,山之手
第六章 大正风貌
引言
世上很少有城市像东京这样,生存、搏动和呼吸都和地形息息相
关;也很少有城市像它那样随着空间的褶皱发生变化。对于一个街区没
有多少特色,地势平坦之处几乎被建筑群所掩盖的城市来说,这尤其具
有讽刺意味。但它并不总是这样,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东京史写法更好的
呢:通过叙述一些街区的兴衰沉浮,另一些更雄心勃勃的街区如何攀登
社会-空间阶梯,反映地理变迁。爱德华·赛登施蒂克(Edward
Seidensticker)的这两本书正是这样写的,在包括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和出版商在内的许多人的努力下,它们被首度合并到一张封面
之下。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赛登施蒂克先生的经典叙述那
样,不仅充满了一个城市的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这两部书写
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虽然作者怀着一种强烈的历史兴衰意识写
就了它们,但却是通过表现一种处于衰落和边缘化、同时又是城镇一部
分的生活方式,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贯穿这两本书的是一种不祥之感和
行将就木的宿命感。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恰如其分、举重若轻地选取了
每次阅读都能引人发笑和使人惊讶的细节。
这当然不是任何人的东京,它是赛登施蒂克的。赛登施蒂克的东京
从下町[1]开始,其视野向外推进至包含了浅草的整个地区。这两卷书的
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述下町及其代表的精神是如何消亡的,一直写到近
几年差不多一切尘埃落定,浅草被赋予了充当游客前哨站的角色。在这
些字里行间的叙述中,东京的许多区域都占有一席之地,它们无疑是主
要登场角色,被赋予了这样一种个性:因时而变,却又扎根于下町几乎
返祖式的原始吸引力和“山之手”地区展现出的暴发户式妄自尊大的气氛
中。于是我们从中看到了银座如何从江户幕府时期一个默默无闻的地
方,一跃成为尽是展示时髦新奇之物的商店橱窗。而这座商人城市旧时
的中心——“日本桥”则要泰然得多,仅是逐渐输给了附近的丸之内地
区。战后因为美军军事设施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暴发户式的红灯区
——六本木,受到作者的冷遇。新宿和涩谷说得委婉点则是被远远抛在
了角落。
在这些区域周边,有许多给本书注入了活力的建筑:如毁于1923年
关东大地震的浅草“十二层”[2],坐落于市中心、地理位置不便的东京中
央车站[3],因经受住地震冲击而闻名遐迩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4]设计
的帝国饭店,城市的主要剧院如著名的歌舞伎座[5]和涩谷演舞场[6]。除
了建筑外,人也是。他们的生命塑造了城市,定义它的文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