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11-12 22:39:02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
冉云飞 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新版自序
一座城市的社会学生长与观察
一
别说张艺谋团队的“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之奇葩广告,
就是李太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杜子美的“锦江春色来天地”、李义山
的“美酒成都堪送老”,都只是对成都夸饰增华的文艺状描。成都当然不
独是文艺青年的园圃,若我们拿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来观察这座曾经有
味道的城市的话,那么他们得出的看法,肯定不尽相同,且各具面向,
多元而丰富是必然的。
当我读到张籍的《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酒家多,游人爱向谁家宿”时,我想得最多的就是,一千多年
过去了,万里桥边的商业业态,都没有变过,现在依然有锦江宾馆、岷
山饭店、耍都等在其附近。不仅想起了著名文化地理学家陈正祥的《唐
诗地理》一书,更想起了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古代诗文写就之杰出的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唐一代忠州、涪陵、成都
等地都有荔枝,而今四川只有泸州合江才有荔枝的踪影了,这说明唐代
的气候更有高出今天之处。
对一座城市进行历史研究及考古发掘,这样比较传统的方式当然是
必要的,但我认为对已经认定的材料做多面向特别是社会科学的解读,
也是非常必要的。关于成都之名的来历,历来歧说并存,学者王文才先
生在《成都城坊考》中说,宋人用“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
成都”(乐史《太平寰宇记》)来解释成都之名的来历,是站得住脚
的,我亦认可此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以我们
现在的眼光来看,非常符合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生长原理,一步一个脚
印,有历史与现实的累积感。所谓自发秩序生长,当然不是说没有人为
因素,而是说人为因素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因素并且符合人的现实生存
之需,而不是搞那种人定胜天的所谓“跨越式发展”。
二
今年暑假立人大学的年轻人们请我带他们行走成都,讲历史背诗词
谈美食,这些都难不倒我。但这样按部就班地道来,未免自己都嫌单调
而厌倦。我跟他们说,我曾用一条离我家很近的街道与一首唐诗,来给
女儿讲街道与城市的社会学观察的故事。唐诗是白居易的一首《问刘十
九》,街道则是爵版街。我认为非常小资的白居易让自己的下人送名刺
给刘十九,邀其向晚时分来围着火炉喝上等新醅佳酿——在没有蒸馏白
酒出现以前,“年份酒”是不吃香的,因为储存实在是个大难题。对比老
杜这样的穷人“樽酒家贫只旧醅”,你就知道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有多
么奢侈了。既然白居易约酒可能要送名刺给对方,那么古人怎么生产今
天叫名片的名刺呢?
总督府、布政使司署所在的街道督院街、藩库街,无疑是权力核心
所在地。围绕着权力核心所在街道,为了提高行政运......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