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11-05 22:59:54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版权信息
C O P Y R I G H T
书名: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作者:张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ISBN:9787300125480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再版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要再版我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现在回
想起来,此书对于确立我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个性,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我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形成的做学方式,可以说一直贯穿我以后的学术
著述之中。因此,此书与我的学术缘起和演进,都有甚多的关联。
此书于199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然而其萌动却开始于我在四川
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期间(1978—1982),入校之初,正是文学理论界关
于“形象思维”讨论热烈之时,在其影响下,我三年级时的学年论文写的
是《论形象思维》。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甚多,特别是与形象思
维相关的“灵感”问题,惹我关注和好奇,为了真正地理解这一问题,我
查阅了当时能够找到的中国古代和西方所有关于灵感的理论。我发现,
中国与西方对灵感问题的理论,是相当不同的,中国的理论是以“突然
性”为核心的,西方的理论是以“对象化”为核心的。于是写成了两篇论
文,一篇是中国的,一篇是西方的,后来只用了西方的一篇作为本科毕
业论文。这两篇论文的内容,基本上进入了《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中
“中西美学的灵感理论”一章。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美学研究生(1982—
1984)的时候,细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上册),读到“崇高”内容
时甚有感触,写了好几段感想,联想到以前读朱光潜介绍柏克的崇高,
觉得在性质上很不相同,于是找来柏克《论美与崇高》的英文版,读后
发现,康德和柏克都把崇高客体用于与人敌对的对象,这与中国把“崇
高”一词都用于正面形象是不同的,于是全面搜寻中国和西方关于崇高
的言说,写成了关于《从东西方哲学差异的角度看崇高》一文,此文经
刘小枫推荐给李泽厚先生,李泽厚先生又推荐给叶秀山先生,略有删节
后发表在1985年的《外国美学》上,该文的思想和材料构成了《中西美
学与文化精神》中“崇高:中西文化超越意向的审美凝结”一章的主要内
容。这两篇论文的写作,构成了我做学的主要模式。这就是:对任何一
个重要问题,都要在中国和西方两个方面进行问题史细查,然后分析综
合,以史出论。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教研室工作后不
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召开成立大会,会前受乐黛云先生之命写
一篇论文。(在北京大学毕业前,同窗刘小枫把我大力引荐给乐黛云先
生。)我想借此机会对中西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一次思考,在写此篇文
论时到乐黛云先生家中借了相当的英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