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10-29 22:51:38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编辑说明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涵盖文、史、
政、经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2004年,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成立后,致力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尤其重
视结合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为此先后组织
了基地重大项目“‘普世性’与‘各别性’: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结构的转
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
型”等。因此机缘,中心也与多家研究机构开展了富于成效的合作,邀
请到具有不同背景的学者参加课题的研究。同时,中心研究人员也受邀
参与到多家机构所组织的课题中。主要包括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
朗宓榭(Michael Lacker)教授主持的项目“中西学术交流:历史与哲学
的维度”、日本关西大学承担的文部省COE项目“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基
地”,以及张寿安教授主持的中研院主题研究计划“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
知识传播,1600~1949”等。
“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的出版,正是上述合作研究的产
物。汇集的研究成果包括:沈国威《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
究》、陈力卫《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阿梅龙《真实
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孙江《重审中国的“近代”》、潘
光哲《创造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章清《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
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各位学者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皆关注到近代学
科知识成长的一些面向,展示出各具特色的研究。
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之所以值得关注,乃是因为此与近代世界的诞
生密切相关,或者说是同步成长的。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
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之所以
奠定了近代世界的基础,在于其提供了有关现实世界新的解释,还支撑
起对于社会理念的合法性论证。换言之,对于“现代性”(modernity)的
认知,理解也好,质疑也罢,或都有必要结合各分科知识进行检讨。对
此的关注曾构成马克斯·韦伯学说的核心——以“世界的祛魅”作为问题
的肇端。哈贝马斯则勾画出不同时期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不同基础,
指明自现代科学产生以来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查尔斯·泰勒还具体阐
明“西方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魔法力量和神灵的世界的消
失”。凡此,皆道出现代社会的建立可视作“理性化”的过程,而以“科
学”为标志的各分科知识,对于理解近代世界的诞生、理解“现代性”的
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学科知识的“援西入中”,对于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自有其重
要性。最基本的,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基
础,也渐次脱离传统的“学术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所提供
的“知识资源”。而且,这一过程不仅决定了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