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时代的文学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10-29 22:32:11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目录
目录
版权页
序:文学研究的精神史维度
第一辑 讲故事的人
张爱玲与现代中国的隐秘心思
一个时代的文学病案
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
史铁生小说中的东方美学——论《务虚笔记》
词语的复活与散发——论《马桥词典》
第二辑 幽暗的诗歌
中国节奏与精神秘密——古诗的遗传基因和新诗的遭遇
我们内心的土拨鼠
《零档案》:词语集中营
飞翔的蝙蝠——翟永明论
酒的诗学
第三辑 经验与意义
经验的碎裂和意义的困境
三个诗学范畴的演变
传统诗学与“当代”相遇
现代文学批评的道路
第四辑 文学新动向
当代汉语文学中的“边疆神话”
当代“非虚构”叙事作品的意义
莫言的意义和研究的歧路
代跋:十年读书记
编后记
版权页
作者: 张柠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
页数: 378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人文丛书
ISBN: 9787513309967
序:文学研究的精神史维度
社会分工细致发达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好处在于能够通过高度
的专业化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坏处是制度化的劳动分工使
一个人的其他方面的才能受到抑制,进而导致“劳动异化”。我对这种制
度化的劳动分工有天然的敌意。我不想把一生的精力耗费在某一个作家
身上,无论他是曹雪芹还是鲁迅,托尔斯泰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希
望自己尽量地随心所欲,对内心着迷的无论什么作家作品、文化现象、
社会思潮,能够通过写作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便如今在高等
学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我的这种想法依然很强烈,尽管
它不时地受到各种制约。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忙里抽闲逃离
狭义的“专业”领域,去写一本并非我的“专业”的著作,比如带有社会学
或文化哲学色彩的《土地的黄昏》,比如需要求助于文学理论之外的其
他理论方法的文化研究;有时候还从事文学创作,而且我坚信文学写作
对人文学科研究的积极意义。
关于学术研究和写作的规范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清人章学诚曾经有
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记注”(史料,或称“当时之简”)力求方以
智,“撰述”(著作,或称“后来之笔”)力求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蓍之德圆而神”;方智以藏往,圆神以知来;严谨之德属“方”,创造之
德属“圆”(《文史通义·书教》。引按:“方”与“圆”也可意
指“地”与“天”;“天道”与“人事”之由阻而通曰“神”)。前者的确是后者
的基础,但并不是充足的条件。一些人文研究,貌似“方智”十足,实际
上不过是材料的堆砌。至于“圆神”者,更是罕见。常见的是,把与人的
精神或者灵魂相关的,蕴含“灵性”的人文学科,做成了僵死的东西。其
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