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朱熹:触摸中国士人的精神内核!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10-13 22:23:12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版权信息
书名: 苏轼与朱熹
作者: 张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8年2月
ISBN: 9787505741652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目录
心灵中的空白
历史无言, 却诉说着一切
则喜则忧的中国士人
处世心态的文化分析
中国士人的典型代表
面对无尽的忧患
文人的抉择
儒者的思考
两种觉悟和解脱方式
佛、道的生存智慧
无所住的清净心
“至人”境界
“真人”修养
昭昭灵灵的禅
道骨仙风
新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儒、释之辨
为去圣继绝学
持敬、克己工夫
为学方法
文心旷达,道心惟微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大略如行云流水
十六字传心诀
孔颜乐处
魂归何处
作文之乐和读书之苦
文士风流与儒者气象
是非谁人评说
引用书目
附录一 苏轼朱熹年表
附录二 苏轼作品选注
附录三 《朱子语类》选讲
出版后记:为了一个梦的复生
心灵中的空白
公元一〇四六年的一天,准确地说也就是宋仁宗庆历六年的九月十
五日,范仲淹应被贬谪到岳州任职的好友滕宗谅之托,为重新修建好的
岳阳城西门堞楼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岳阳楼记》。登上岳阳楼
的迁客骚人,面对着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的奇秀景色,肯定会浮想
联翩,产生不同的心境。然而,范仲淹在文中所表达的却是自古以来的
仁人志士们的人格追求,这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后世的人们大多只注意赞赏范仲
淹在文章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却很少
看出上面的那段话是范仲淹对中国士人们普遍心态的一种概括。
范仲淹提出了一个十分要紧的问题:仁人志士们“进亦忧,退亦
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也就是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处
于忧虑之中,他们什么时候能开心呢?他认为这要等普天下的人都开心
了,他们才会开心。但直到今天,也没人敢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开心
了。范仲淹的千古名言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抱负,然而到目前为止,历史
却作了另一种安排,只要恪守范老先生的教导,士人们注定终身无快乐
之时。然而即使如此,许多良知未泯的士人们仍在孜孜以求。
自“五四”运动以后的学者,大都将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心理特点
用“忧患”二字来概括。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良心未泯、富有个性的知识
分子,大都怀有对社会、人生、自我、文化等问题的深深忧虑,也许他
们在生活中获得过许多乐趣,可在他们内心深处,又有什么时候是真正
快乐的呢?
在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思想、
学说、著作、经历和政绩,而很少对他们的心态作认真的分析和描述。
这种缺陷无疑给历史文化留下了一行空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
的心灵史,如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