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8-31 00:13:44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版权信息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
作 者:韦 力 拓晓堂
出版人:何林夏
目
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忠义录
第二章 考工记
第三章 艺文志
第四章 百艳图
第五章 英雄谱
第六章 先贤赞
第七章 清暇录
序言
从抵制古书拍卖到参加拍卖,再到给拍卖会写书评,我已经跟中国
的古书拍卖相伴至今。大方曾言:“买书一乐,有新获也;卖书一乐,
得钱可以济急也;卖书不售一乐,书仍归我所有也。”我特别赞赏他这
种达观的态度,然而我自己的古书参拍史却并不都是“乐”。老子
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有得书的快乐,也同
样有失书的苦痛。二十多年来,我所藏古书虽不敢云富,但也得到了一
些珍本秘籍,同样有许多得到梦寐以求之书后的大快乐,但细想之下,
似乎没有几本书能让自己忆起当年得到时的快乐细节;恰恰相反的是,
刻骨铭心、念兹在兹的往事,都是那些没有得到的痛心事。西谚云:幸
福的故事基本相似,不幸的事则各有各的不幸。失书的不幸也是同理,
我不是个看得开的智者,不能达观到“曾经我眼即我有”的高境界,既然
不是达人,那就继续安心做俗人,继续痛并快乐地在患得患失之间藏着
自己的古书。
古书进入拍场,在西方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它舶来中国,时
至今日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然而这短短的二十年,却彻底打破了中国
千百年来形成的书籍流通格局,它给爱书人带来了太多的便利,使买家
与卖家间不对称的信息得以对接,省却了爱书人访书的劳顿之苦。但古
籍拍卖也有一些明显的弊端,其一就是让爱书人失去了捡漏的乐趣,因
为拍卖场是“大力者得之”的公开场合,在拍场上捡漏的可能性极其微
小,再加上爱书人越来越多,而好的善本越来越少,这种“狼多肉少”的
局面,使一场拍卖会中那几部少有的亮点,早已被慧眼识英的方家盯得
紧紧的,想捡漏那是难上加难。然在古书走入拍场之前,有眼力兼有财
力的爱书人,可以在旧书店和私人手中买到物超所值的善本罕书。
古书走入拍场的第二个弊端,就是让爱书人失去了意外所得的乐
趣,不可能再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的
意外惊喜,也同样失去了“冷摊负手对残书”的悠闲与宁静。虽然如此,
古籍拍场却并不以爱书人的意愿有无为转移,它像块巨大的吸金石,把
流散于民间的善本珍籍汇聚到拍卖行,然后呈现在公私藏家面前,任由
这些爱书人挑肥拣瘦、左右采之。而我正是因为有了古籍拍卖会,才让
自己的收藏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得以扩充眼界。
1949年之后,中国实行了公有制,私藏的古书大多汇入了公共图书
馆。一直到近些年,海外回流的整份善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