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法的中国性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8-28 22:29:20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目录
序言
民权词义考
庶民的胜利——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权力与技术——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宪法的中国性——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余论
序言
寻找“中国性”
这是几篇陈文旧章,不知能否凑够现在这个小集子所需的字数。作
为作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了懒惰的坏处:“经典都是小
书”这句话在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自嘲。
现在想想,这几篇文字都是过去隔三差五、有事无事的时候写的,
当时并未意识到写它们“要干什么”。现在回头看看,心里生出了那么一
点小欢喜:这几篇小章短文联结着这些年读书思考的一个圆心:中国人
的中国性。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外国人曾经写过的一段话:
(中国人)怀着被礼貌隐藏起来的不屑和厌恶,他聆听着一些(外
国的)外交官员认真而不合时宜的劝诫关于在中国修建铁路的好处,他
看到了潜藏于评论之下的自私,于是立即兴高采烈地认真谈论起演讲者
大衣纽扣的价格,或者就是对外国人为什么没有发现西瓜子作为一种食
品货物的价值表示好奇。
这是19世纪晚期来华传教、后又成为外交官的美国人何天爵
(Chester Holcombe)于1900年在《真实的中国问题》一书中的话。我
不掩饰受这本小书的影响,也从不人为地抑制读这本书的兴奋之情,虽
然香烟的烟雾总是刺激着眼睛。这段话是作者对同时期在华传教士——
包括他的同乡、比他出名得多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对“中国人缺乏
逻辑思维”这个西方命题的“佐证”和回应。白种人的优越感不在于他们
的傲慢,而在于把中国人特有的“礼貌性拒绝”都当作思维方式的弱点。
[注释:西方在华传教士对中国的表述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叙述的显眼
处都会廉价地恭维这个民族几句,然后才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等看完
了全篇就会发现,原来的那些恭维话只是为了一种反讽的修辞需要。]
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大智大慧的鲁迅也免不了被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
质》一书附体,无法脱身。[注释:当然,鲁迅对西洋文明的接受不是
单一的,也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种整体的姿态,一种全景式的观望,
而这种观望又是通过尼采、易卜生、拜伦等而完成的。他最终接纳的不
是西洋文明,而是由这种文明的本源所呈现出的那种意象。]譬如,有
关“面子”这个中国概念,好像“面子”就是中国人“黄脸”的皮外特征。
[注释:若有时间和心情,以后专做一篇有关中国人“面子”的文章。]
话已至此,就把这个小集子......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