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該往何處去:從源出非洲到海洋擴散,未來人類的歷史省思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6-27 21:26:11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序
文/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
1570年世界地圖 繪者亞伯拉罕.奧特柳斯(荷蘭語:Abraham Ortelius)是一名佛拉芒地圖學家和地理學家,是
史上第一本世界地圖冊的製圖人。
◎ 歷史的各種研究方法
不同的人對歷史所提出的設問,會因為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和角度不
同,而呈現出多元的樣貌。對特定的觀點看得過重,或視其為絕對,都
是不容允許的作為。
我常以「山」做比喻,來對學生說明。隨著觀看的位置與方位不
同,同一座山能展現出不同的樣貌。不論是從近處仰望或從遠處眺望,
看起來都不一樣。一年之中,有時白雪靄靄,有時蒼翠蓊鬱,有時則滿
山紅葉,這些都讓我們對山的形象產生不同的認知。雖然實際上是同一
座山,但隨著人們觀看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便造就了多元的形象。也許
每個人的喜好皆不同,但並不存在著何者為真或何者為假的差異。
二十世紀後半,義大利曾提倡一種研究歷史的觀點與方法,稱為
「微型史觀」(microhistory)。這種方法把焦點凝聚在一個小範圍,來
理解某個時代的歷史。地方上的某個貧村或著某個工匠,平時可能不會
受到重視,但微型史觀聚焦於這類特定的個案上,試著掌握歷史的脈
絡。有道是「魔鬼藏在細節裡」,這句話的寓意並非勸人一味執著於細
節,微型史觀強調從細節提出假設。舉例來說,在某個時代,人際關係
的聯繫或生活文化與統治權威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具體的案例來加以
釐清。微型史觀有助於人們以更廣泛且全面性的角度來理解歷史。為了
從這種觀點進行研究,前提當然是要有可供研究的相關史料。
另一方面,「全球史觀」(global history)的研究觀點與方法,可
說與微型史觀完全相反,從二十世紀末以來聲勢日益茁壯。在全球範圍
內,不同地區和事物之間的關係皆密不可分,反映出全球化的現象。即
使同樣是在全球史觀的大旗之下,歷史研究仍然有許多風格與路線,但
有個相同的共通點:針對十九世紀確立的近代歷史學中,對國別史、單
一國家的框架做出批判。若欲針對全球關係提出質疑,隨著著眼點之不
同,提問的方法也是千變萬化:就經濟關係而言,有可能是資源與生產
的關連,也可能是金融與資本層面的問題;其他議題上則可能是政治關
係、文化交流或衝突,但將經濟、政治、文化議題分開探討是否正確,
卻是有待探討的問題。諸如以上議題,都是在言及全球史觀會立刻想到
的問題。
若要問微觀視野與宏觀視野孰是孰非,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想對歷
史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才是應該關注的地方,根據問題的類型不同,觀點
的掌握也會有所改變,而且兩種觀點都有其必要性。微觀視野倘若摒除
宏觀視野而不做反思,可能會走火入魔,導致看到的不過是幻想和自圓
其說的認識;相反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