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6-19 21:21:58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Wer bin ich - und wenn ja,wie viele?by Richard David Precht
©2008 by Wilhelm Goldmann Verlag
a division of Verlagsgruppe Random House GmbH,München,
Germany.
Chinese language edition arranged through HERCULES Business &
Culture GmbH,Germany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 2015
by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由具体到抽象
林正弘 [1]
哲学是什么?有人说:“哲学把原本容易了解的道理说得令人不知
所云,把原本就不易了解的变得更难了解。”这是对哲学的极大讽刺,
但不全是诬蔑。哲学家会使用非常抽象的语词,使得概念模糊不清,也
会铺陈烦琐而曲折的论述,令人难以掌握要点。尼采曾说过:“思想深
刻的人会设法尽量把话说清楚,而想要表现得很深刻的人,则会故意含
混其词。”不管艰深难懂是否为哲学的“必要之恶”,一本介绍性的入门
书理应尽量加以避免。
普列斯特这本《我是谁?》成功地避免了艰深难懂的“必要之
恶”或“不必要之恶”。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极少使用哲学专门术语,也
很少直接引用哲学著作。书中出现的科学术语远超过哲学术语,所引用
的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也远多于哲学理论。但这并不
表示它不是哲学书,而是一本科普书。作者是要借用哲学以外的知识来
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这样的引介方法不但能够使读者
对抽象的哲学学说有具体的了解,也较能充分体会哲学的功能。哲学问
题本来就是从知识的追求及日常生活所引发出来的。一个从未看过不公
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人,大概不会去想“正义”的问题,也不会对正
义理论感兴趣。一个人在求知过程中若没有遭遇任何困惑(例如:需要
做多少试验,才可以让H1N1的疫苗上市?为什么需要如此数量的试
验?),大概很难体会归纳法或验证理论为什么必须证成。
本书作者在引用科学知识来阐释哲学问题及哲学学说的过程中,一
方面详细介绍相关的科学理论,充分呈现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但另
一方面也清楚指出科学与哲学的不同,科学知识并不能完全解决哲学问
题。例如,他从当代脑生理学的知识,谈到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并依
据当代的知识加以批评。他一方面指出笛卡儿的哲学思考,在脑生理学
的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指出脑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不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