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_辨源析流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5-05 20:45:05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作者简介
徐东日(1963年10月),吉林延吉人。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教
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学研
究中心”研究员,《东疆学刊》(CSSCI来源期刊)主编,吉林省比较
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比较文学、朝鲜—韩国
文学研究。主持完成“2004年全国高等院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助
经费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先后出版《李德懋文
学研究》、《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朝鲜实学派文学与中国
之关联研究》(上、下)等十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多
次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教育部高
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
前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在上世
纪最后二十年开始起步发展,到现在为止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已经有了
丰厚的知识产出和思想建树。它的异军突起,是当代中国一道引人瞩目
的学术文化景观,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鲜明印证,也是当
代中国学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
三十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史已经表明,要在人文研究及文学
研究中建立世界观念和视野,要把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加以考
察和研究,要把外国文学放在中国文化立场上加以审视和阐发,要连接
中外文学,要打通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壁垒,要把细致微观的实证研
究与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相结合,那必然会走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在这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
存。“比较文学”是学术观念、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世界文学”则
是学科资源与研究视野。它在贯中外、跨文化、通古今、越科界的学术
视阈与研究方法上的优势,使其无可替代地成为当代中国学术文化中最
有时代性、最有包容性、最有创新性的高端学科之一。
事实上,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比较文学不仅在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
等方面生产了大量的新知识,而且逐步建立了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理论
普适性的学科理论系统,逐步完善了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
较文学、翻译文学等分支学科,在学术成果的质与量上已居世界各国之
首,还全面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外文系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使中
国比较文学成为当代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和中心,代表着世界比较文学
兼收并蓄、超越学派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收在这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的作者,在当代中国比
较文学学术史上,是继季羡林、乐黛云等老一辈学者之后的第二代学
人。这些作者固然只是第二代学者中的一部分,却有相当的代表性。他
们现年多在四十五至六十五岁之间,从学术年龄上说大体属于中壮年,
都是各大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