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叔河评点曾国藩家书:孝亲编·教子编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5-05 20:41:51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目录
编者序
凡例
甲 与长辈书
附录二件
乙 长辈来书
附录一件
甲 与二子书
附录八件
乙 二子来书
附录三件
编者序
我父亲是新学堂出身的人,学的是数学,没教我读过旧书。我四岁
进幼稚园,七七事变后辍学,十二岁才到初中寄宿,写家信只知称
呼“爸爸、妈妈”,文言文完全是从课外胡乱找书看才看懂一点。抗战
期间,山区小县城的学校里,旧书多而新书少;只有几位从北平、南
京、长沙回乡的年轻“先生”,带得有一些新的书。我若“表现好”时
(这在我十分难得),可以向他们借来看看;平时想看杂书,便只能到
图书室去找那位拿旱烟管穿长袍的老先生了。
《曾文正公家书》和《家训》是国文先生叫我去借阅的。我不喜欢
其中的反复叮咛和教训,而对于那些娓娓叙述的琐屑事,如写字怎样发
笔,棺材怎样加漆,怎样种菜种竹子,怎样造坟挖地洞,倒也还觉得有
趣,有点像看《红楼梦》的样子。后来教音乐的黄先生(其实是位小
姐)借给我两册《鲁迅书简》,里面也有写给“母亲大人”的家书,开
头的“膝下敬禀”,末了的“恭请金安”和“曾文正”没什么不同。鲁
迅说海婴“现在胖了,整天的玩,从早上到睡觉,没有休息”,也和曾
国藩说甲三(曾纪泽小名)“日见肥胖,每日欢呼趋走,精神不倦”差
不多。从这里我悟出,人的天性其实是相同者多相异者少,当然近几十
年“异化”出来一批专门在同类中找异类的人要算是例外。
先生们给我看的“家书”,给了我一些过去家庭生活的知识,如儿
子给母亲寄针抵子,祖母给孙儿做外套之类,此外并没有留下什么影
响。可是世变日亟,渐渐书仿佛变得不是书了,有的被当作圣经,有的
则成了黑籍。我这时也被划为“黑五类”,对于圣经不免敬而远之,深
怕一不小心亵渎了它,落下弥天大罪;列名黑籍的则“眼见希奇物寿增
一纪”,有机会倒想仔细瞧瞧,弄明白它是怎么回事。而流光如驶,马
齿加长,中年人的见识总比初中生增长了些,觉得曾国藩家书中讲的虽
不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跟近代化(注意是近代化而非现代
化,虽然两者同为modernization)不搭界,但毕竟是几千年传统社会
最后一位典型人物的私房话。我们不必讲什么“取其精华”,却可以藉
以了解一点旧时士大夫的内心世界,这实在是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
化和历史的津梁。至于我自己,则素来胸无大志,读书并不想探究微言
大义,从小只对孔夫子食如何精脍、如何细感兴趣,只想搞明白“长一
身有半”的寝衣和欧式睡衣之异同;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不乏生动
细致描述的“家书”等于前人生活的实录,也颇有阅读的兴味。这便是
我1980年倡议新编《曾国藩大全集》(当然包括家书),1992年又自己
动手来编这部《曾国藩往来家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