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的程序治理:无罪命题在中国的艰难展开
- 187*324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3-17 18:00:52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版权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无罪的程序治理:无罪命题在中国的艰难展开/
谢进杰等著.—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ISBN 978-7-5495-7969-3
Ⅰ.①无…
Ⅱ.①谢…
Ⅲ.①无罪推定-研究-
中国
Ⅳ.
①D925.018.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49156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广西桂林市中华路22号
邮政编码:
541001 )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桂林广大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开本:787 mm ×1 092 mm 1/16
印张:23 字数:368千字
2016年3月第1版 2016年3月第1次印刷
定价:54.00元
导论无罪的程序治理
刑事程序以罪刑命题为核心,向来关注有罪问题,而容易边缘化无
罪问题。无罪问题被有意无意忽视及被边缘化的倾向存在诸多表征,可
能体现于行动上公检法机关对待无罪抗辩及无罪裁判的态度,也可能体
现于刑事程序机制对待前科、对待羁押必要性、对待刑讯、对待非法证
据、对待存疑案件、对待刑事申诉、对待冤案纠正的立场与方法。从事
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犯罪嫌疑人可能应当成为被告人,也可能不应
成为被告人,被告人可能是有罪者,也可能是无辜者,因此,刑事程序
运作的最终结果,无论是有罪判定,抑或是无罪结论,都是自然而然的
结局。除有罪之外,无罪也应当是刑事诉讼自然进化的其中一种必然结
局,无罪处理机制也应当是刑事程序机制不可或缺的必然构成。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几乎整个刑事程序机制的设置都
朝向定罪的方向,尽管也存有诸如撤销案件、不起诉、无罪判决、错案
再审等旨在将无罪案件从刑事追诉与定罪程序中识别出来、分流出去的
机制,但这些常规制度装置在以国家追诉与犯罪控制为核心目标,以侦
查本位主义、口供依赖主义、卷宗中心主义为特质,以公检法三机关分
工合作为基调的线形结构刑事程序体制格局下,有时难免显得多少有
些“点缀”的意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刑事程序机制的运作就像是一
辆被设定了轨道的治罪“列车”,当一个人从被锁定为犯罪嫌疑人的那一
刻起,他/她几乎就被牵引着朝着被定位为被告人乃至最终被判定为罪
犯的方向直驱而去,而诸如刑讯逼供检举、非法证据排除、无罪抗辩、
存疑不起诉、疑罪从无、冤案申诉等涉及“无罪”的诉求,往往极容易就
被湮没在茫茫的有罪追诉的海洋,既不容易浮现出来也不容易被打捞。
典型事例有不少,尤其是,其一就是我们的刑事程序机制长期以来对无
罪裁判的规避、替代、异化的态度,导致无罪裁判率超乎正常极低而冤
案却越来越多被陆续暴露出来的现象;其二则体现于我们在较长一段时
期里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