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脆弱同行
- 187*324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3-16 22:13:23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译者序
隐蔽的名字
——卡里埃尔及其《与脆弱同行》
你一定遇见过让-克劳德·卡里埃尔(Jean-Claude Carrière),只是他身旁
总有一些更耀眼的大人物,巨星的光芒隐蔽了他的名字:他是超现实主
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中产阶级的审慎》等几
部电影的编剧搭档,曾经为剧场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将印度
史诗《摩诃婆罗多》改编成九小时的演出,也曾为《大鼻子情圣》《布
拉格之恋》这些经典文学电影写过脚本。一个剧作家的名字容易在导
演、演员的大名底下自动隐形,一定程度说明了我们的时代多么不在乎
说故事的人。为什么我们明明需要大量的故事,不只是电视连续剧、影
集、电影、剧场,连新闻和广告都在用比三十秒更短的时间制造剧情起
伏,却不关心故事的作者?故事过量的年代,怎么会不关心故事的技
艺?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关于“叙事者”(le narrateur)的讨论可以帮
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这是因为现代人变成越来越不会听故事
的人,真实和虚构的事件铺天盖地而来,使得我们把一切都当作快速处
理的信息(information),而无法细心推敲每一件事背后的信息
(message)。差别在于信息是透明、易懂、被报导者解释好送到你面
前的,信息则是不透明、晦涩的,必须由你自己担任诠释者;而只接受
现成的解释,不懂得享受开放的诠释,听完故事,就没有之后了,听故
事的人没兴趣把故事说下去,等着收看续集就好。我们不在意故事的作
者,因为我们安于当个故事的消费者。
我想,这就是卡里埃尔无论是写剧场、电影、电视剧本,还是写恐怖小
说、出诗集,或是像这本书——虽然是阐述思想的散文,他都自称
为“说故事的人”(conteur)最有意思的地方。当时事取代故事、解释取
代诠释,他却反其道而行,在说理的同时从不放弃说书,仿佛说故事的
技艺可以修复这个时代的崩坏。事实上,卡里埃尔宁为“说故事的人”,
而不当听起来更伟大的“思想家”,是有一种对于当代思想的批评在里面
的,他在书中就直言:当代哲学的弊病正是它太过“当代”,而且“当
代”妄想抓住这个世界分分秒秒的流变,结果是被新闻报道牵着鼻子
走;哲学家焦虑地模仿政客和记者与全球局势同步,但“记者和政客处
心积虑的,正是永远影响我们每日的时程”。哲学家丧失了用巨幅的时
空尺度丈量当代的能力,他们写书,却不大会说书。
要反驳卡里埃尔并不难,随手举个例子,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便是个博通古今的当代哲学家,能够横跨千年地论说性爱与
疯狂的历史。但是博学和说书并不是同一回事,说故事的人可能博学,
却不炫学,反而经常坦承自己的“不知道”,他不晓得如何解释,他开放
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