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愿的冲撞:社会等级的歧义如何孕育冲突
- 187*324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2-24 21:12:33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版权信息
C O P Y R I G H T
书名:意愿的冲撞:社会等级的歧义如何孕育冲突
作者:【美】罗杰·古尔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
ISBN:978-7-5675-6804-4
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文前插图
作者罗杰·古尔德(1962—2002)
(书籍分享微信 gxswno11)
总序
唯有逝者,方能见干戈化玉帛。
——乔治·桑塔亚纳[1]
古人贤哲把“剑”与“犁”隐喻人类社会两个鲜明而永恒的主题:战争
与和平。在《旧约圣经》对未来乐土的描述中,上帝的子民把刀剑铸成
犁头,将矛枪制成镰刀,自此天下太平,干戈止息。《孔子家语》有
云:“铸剑习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
之患。”虽然时空背景各异,东西方人铸剑为犁、和平共处的愿望并无
二致。
纵观人类历史,和平的阳光折射出的始终是战争的阴影。“唯有逝
者,方能见干戈化玉帛。”乔治·桑塔亚纳这句被无数人误以为出自柏拉
图之口的名言,凝重地道出了人类社会和战争冲突难以割舍的关系。考
古证据显示,在人类尚不具备农业技能时,12000年前的狩猎采集部落
之间就已经爆发了战争。在这之后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更成为人类社会
发展的伴生物或动因。根据杜兰特夫妇1968年的考证,在过去3421年有
记载的人类历史中,风平浪静不过区区268年。[2]从这个意义上说,人
类发展的历史即为一部战争的历史,并不耸人听闻。
战争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战争作为人类最具杀伤性
的活动,往往涂炭生灵、重创心智、破坏资源、拖累经济、分裂社会;
另一方面,战争又为重建社会、振兴经济、团结民众、凝聚共识带来新
的机遇。从历史表象上看,战争与和平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一个国家
或龙血玄黄,或止戈兴仁。可以说,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是战争的产
物。且不说两次世界大战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今日之两岸关
系、中日关系、中朝关系、中韩关系、中美关系甚至中俄关系,哪一个
不与战争的政治遗产有关?人类战争的历史一直呈现出一个悖论:“战
争源自和平”(卢梭语),战争往往源自人类为了天下太平而作出的预
防性措施。事实上,我们在寻找任何一场战争的因果链条时,总能发现
人类追求和平的意图或举动;即使在风平浪静的和平外表下,战争的阴
云也从未散去。从哈德良统治下的罗马帝国到里根任内的美国,再到特
朗普时代的今日美国,军事列强经常以“实力促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为基本国策,甚至不惜先发制人、以战止战。里根政府在20
世纪80年代以军备竞赛的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