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PDF电子书资源免费下载网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PDF图书 >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二扫码支付 微信
二扫码支付 支付宝

还剩... 页未读,继续阅读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 ...

¥ 0 元,已有0人购买

免费阅读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

¥ 1 元,已有0人下载

付费下载
文档简介:

序言 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一切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回首故往,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个国家从那时开始就卷入了全球化的发 展之中。技术人员与学者被派往西方国家,以重建被中断的联系与新建 各种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著名的中国诗人、在海德堡大学博士毕 业的日耳曼学界领袖人物冯至教授,当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 研究所所长访问了欧洲的德语国家。在同一时段,海德堡汉学教授德博 与蒙特利尔的日耳曼学家夏瑞春正开始合作,准备开辟德中精神与文学 关系的研究领域。夏瑞春于1980年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邀请在北京进行 了三个月的客座研究,这就使得这两种趋势得以交融并汇流发展。最初 的成果就是第一次、具有开辟性意义的、关乎双方精神关系的德中国际 研讨会,1984年在海德堡以“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为主题召开。 冯至教授率领了一个小型的由北京学者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这次研 讨会。也正是以出版这次精神交流的成果为契机,我们创建了欧华丛书 (Euro-Sinica)。 为了表示对这一项目的全力支持,著名的书法家、作家、 博学之士钱钟书教授,用中文题写了“欧华丛书”的名字。冯、德博与 夏三位合作者的努力,在中国与欧洲的德语国家形成了一定的学风流 派。从此以后,在中国与德语国家之间,两种文化实体的精神交融日益 繁荣,它同时也在欧洲范围内寻求同样的深度。 叶隽博士已经因其在中国发表的数量丰硕、相当重要的著作而建立 了学术声誉,现在他又承继起冯至与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优良传统。2006 年,在我于蒙特利尔所主持的“非基督教文化中的浮士德接受”的国际 研讨会上,他发表了“作为现代中国民族建构发展镜像的浮士德接受之 变型(1920—1940)”的报告,其论述之深度与史料彻底性让我印象极为 深刻。对我而言,如同春风拂面。因为,在过去的25年间,虽然有很多 中国的日耳曼学者在德国学习和获得博士学位。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 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处理了类似的题目,诸如布莱希特、德布林、歌 德、克拉邦德、黑塞(或许是最引人注目的)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 像席勒、海涅和茨威格,总是不断地被重复处理。其结果就是,封面各 自不同,但其知识水平却始终如一。相反,叶隽博士及其志同道合的同 事们却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双重转型 (doppelte Transformation)。我们知道,接受就如同一种化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一种新的成分——也就是接受者——被加入到现有的成分 之中。由此而产生另一种产品。最终产品与本来原物之间的差异程度取 决于这个添加物的新颖程度。以前人们研究德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接 受,认为其使得一个新型的、陌生化的中国产......

资料大王PDF
资料大王PDF
  • 64801

    文档
  • 60.4749

    金币
Ta的主页 发私信

64801篇文档

评论

发表评论
< /0 > 付费下载 ¥ 1 元

Powered by 阿里PDF-免费文档电子书下载

Copyright © PDF电子书资源免费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1018472号-4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