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1-27 18:59:20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版权信息
C O P Y R I G H T
书名: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
作者:丁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ISBN:9787509785836
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章
绪论
前奏:“小姐”——一个文化符号
从昨天开始,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的工作人员如果对流动人口使用“
小姐”等歧视性或容易产生歧义的称呼,“劣迹”会被纳入年度工作考
核中。这是该街道外管站更名后首次做出的一项新规定。
日前,右安门街道外来人口管理站正式更名为流动人口工作站,并
致力于“市民化对待、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在工作用语方面,
除了禁称“小姐”外,还包括禁止街道工作人员称呼流动人口“打工仔
”、“打工妹”,管家政服务员叫“小保姆”,并把这些规定的执行情
况纳入到年度工作考核之中,对违反者要给予通报批评。如果流动人口
到街道办事时,被称呼为“小姐”,可向街道办事处投诉。
这是从2004年6月8日《京华时报》上摘取的一段新闻。
“小姐”作为一个称谓,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至少千年,旧时指深闺
未婚女子,且常指官宦或有钱人家主人的未婚女儿,也是一种尊称。 [1
]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小姐”一词由于带有封建与资
产阶级意味被普遍停用,它的再次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
期——随着港澳台投资活动的兴起以及商人的大量进入,一些词开始在
中国传播并流行起来——然而彼时的“小姐”有了不同的意味,它不再独
指年轻、富有、未嫁的大家闺秀,而泛指城市生活中的任何女性 [2] ,
相当于英语中的Miss。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小姐”一词忽然从大众接受的普通称谓变成了
一个敏感词语。去茶楼喝茶,上饭店吃饭,到百货公司购物,原本粤语
里通用的“小姐”都一律改成了“靓女”、“靓姐”或用普通话称呼“姑娘”、“
小妹”,服务的或被服务的,都如此称呼。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用“翠花
”称呼服务员的做法。从那时起,“小姐”逐渐成为“三陪女”、“妓女”或娱
乐行业女性从业者的特定称谓。这与改革开放后广东沿海地区与港澳台
频繁的经济往来有很大的关系。投资者与商人带来了较为西化的生活习
惯与语言习惯,“小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原本用于外交场合中的“
先生”、“女士”、“小姐”被带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替代了原来的“
同志”、“师傅”等,也跟随着投资者与商人的步伐在他们日常光顾的娱
乐场所中逐渐盛行,以至发展成为一个专属词语,掩盖了它原本的意涵
。珠三角地区是“小姐”一词敏感化之地,在这里,它指的不再是富家年
轻未婚女子,而是在鱼龙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