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动之秋
- 187*324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3-12-27 22:34:13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骚动之秋
刘玉民 著
序
荒煤
1987年的秋天,我曾经到浙江绍兴去参观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是
走马看花,也不能不为农村面貌的巨烈变化感到震惊、欢欣和兴奋。在
告别浙江的一次座谈会上,我还情不自禁地宣告,倘若那位秋瑾烈士还
健在,我想她会把她在临刑前留下的那句著名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
人”,改为“秋风秋雨喜煞人”!
后来回到北京,我又写了一篇短文:《向阿Q告别》。我认为,
我“终于在鲁迅的故乡向阿Q告别了,告别了他那个悲惨的年代。这是值
得庆幸的”。不料还引起一个小小的争论,有两位好心的同志发表文
章,认为我要否定阿Q这个不朽的形象。不过,当时的确有一个念头,
假如有时间再来绍兴,最好再深入了解一下乡镇企业发展,写篇报告文
学。这个善良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农村改革的新气象也渐渐在脑海里淡
漠了。
时间跑得真快,两年多过去了,我没有想到,在1989年的岁末,我
却读到了《骚动之秋》这样一部反映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面貌
和人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的长篇小说。尽管我年逾古稀,又有冠心病,医
生频频嘱咐心情最忌激动,似乎不易也不宜心情激动,但终于还不免为
作品中几个重要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在内心激起了一些骚动。也就不能
不对这部作品说几句真心话。
我们这一辈老人,恐怕难免有以下某些缺点或遗憾,精力有限,读
的作品不多,因而难以作出精确的比较与判断;对当前生活中的巨大变
化了解不具体、不深刻,因而对作品的思想深度体会不深;对文学作品
的基本审美观念——要求作品努力反映生活的真实;创造生动感人的形
象,是难以改变的,因而,评价一部作品的成就,离不开这个基本原
则。
我始终认为,生活的真实与生动感人的形象是一个整体。过去常
讲,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但是这个真实,既是生活的真实,也是形象的
真实,没有真实感人的形象,也就不可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所谓生活,
人是根本。离开了人,不去表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生活中;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人们各自的生活环境、条件,对生活的需
求、理解、信念意志,思想道德、伦理、感情等等共性与个性的差异,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尖锐的矛盾,怎么去表现生活——
所谓生活的真实?所以作为艺术生命的真实,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作品
中真实、生动、感人的形象。
这就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凡是伟大、优秀的文学作
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的,无非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的典型形象。尽管读者并不都熟悉,甚至不是同时代的人,或同在一定
生活范围内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然而经过作者的描绘与创造,这些作
品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并由此展示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性格的特
征,却深深吸......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