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3-11-12 21:32:53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目 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附录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胡适 著
==================================
青苹果数据中心授权作品
本作品属于公共版权图书,kindle 电子版由青苹果数据中心排版制作,相关权利为青苹果数据
中心所有,侵权必究。
一
这五十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算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综括起来,
这五十年的重要有几点:
(1)五十年前,《申报》出世的一年(一八七二),便是曾国藩
死的一年,曾国藩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第一大将。但是他的中兴事业,
虽然是很光荣灿烂的,可惜都没有稳固的基础,故都不能有长久的寿
命。清朝的命运到了太平天国之乱,一切病状一切弱点都现出来了,曾
国藩一班人居然能打平太平天国,平定各处匪乱,做到他们的中兴事
业。但曾,左的中兴事业,虽然延长了五六十年的满清国运,究竟救不
了满清帝国的腐败,究竟救不了满清帝室的灭亡。他的文学上的中兴事
业,也是如此。古文到了道光,咸丰的时代,空疏的方,姚派,怪僻的
龚自珍派,都出来了,曾国藩一班人居然能使桐城派的古文忽然得一支
生力军,忽然做到中兴的地位。但“桐城=湘乡派”的中兴,也是暂时
的,也不能持久的。曾国藩的魄力与经验确然可算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
大将。但曾国藩一死之后,古文的运命又渐渐衰微下去了。曾派的文
人,郭嵩焘,薛福成,黎庶昌,俞樾,吴汝纶……都不能继续这个中兴
事业。再下一代,更成了“强弩之末”了。这一度的古文中兴,只可算是
痨病将死的人的“回光返照”,仍旧救不了古文的衰亡。这一段古文末运
史,是这五十年的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2)古文学的末期,受了时势的逼迫,也不能不翻个新花样了。
这五十年的下半便是古文学逐渐变化的历史。这段古文学的变化史又可
分作几个小段落:
(一)严复,林纾的翻译的文章。
(二)谭嗣同,梁启超一派的议论的文章。
(三)章炳麟的述学的文章。
(四)章士钊一派的政论的文章。
这四个运动,在这二十多年的文学史上,都该占一个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渊源和主张虽然很多不相同的地方,但我们从历史上看起来,这
四派都是应用的古文。当这个危急的过渡时期,种种的需要使语言文字
不能不朝着“应用”的方向变去。故这四派都可以叫做“古文范围以内的
革新运动”。但他们都不肯从根本上做一番改革的工夫,都不知道古文
只配做一种奢侈品,只配做一种装饰品,却不配做应用的工具。故章炳
麟的古文,在四派之中自然是最古雅的了,只落得个及身而绝,没有传
人。严复,林纾的翻译文章,在当日虽然勉强供应了一时的要求,究竟
不能支持下去。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便是这一派的最高作品,
但在适用一方面他们都大失败了。失败之后,他们便成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