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工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4-01-27 19:12:38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学做工
〔英〕保罗·威利斯 | 秘舒 凌旻华 译
中文版前言
非常感谢译林出版社及秘舒、凌旻华两位译者把这本书带到中国读者面
前。中国正经历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性跨纪元变化,文艺科学界正
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全新的挑战,以试图理解“中国的重大转型”,我的书
能在这个时机被译介到中国,真是我的荣幸。非常感谢!
我从未到过中国。与其直接讨论令我神迷但我又知之甚少的中国现状,
还不如借这个前言来概述一下《学做工》的一些主题和重点,这可能对
你们——我亲爱的中国读者——研究和理解自身正在经历的时刻最为有
用。我没有从某一特定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人类学的
角度出发来进行概述,而是秉着一种多学科或者后学科时代的精神。在
我看来,这种精神对我所选择的方法论的活力和未来至关重要;《学做
工》正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例证,它是批判性民族志的实践。我和马茨·
特朗德曼共同创办、编辑的《民族志》(Ethnography)学术杂志<注释
开始>于本学术杂志使命的完整描述请参见Paul Willis和Mats Trondman,
“Manifesto for Ethnography”, Ethnology 1.1, 2000。 注释结束>也致力于
打破并跨越学科的边界,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边界。在我内心,我
希望鼓励中国的研究者,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跨越学科界限,并担当起
重塑民族志这一艰巨而美好的任务,将大多数人接受国家公共学校教育
时的经历和文化描绘出来,而这些经历和文化通常是隐形的。
文化与民族志的敏感性
我希望中国的民族志学者能重新审视“文化”这一备受争议的术语和概念
的重要性。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特定环境中创造意义的各种实践,而不能
被简化为对其他事物的反映,如个体心理、话语或经济。它自成一体。
对文化实践和过程,尤其是社会底层空间的文化实践和过程的重视,引
发了一系列简单但具有革命性的问题:“什么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人群的
文化,他们自己的文化?”“他们如何理解自身的文化?”“这个世界在他
们看来是怎么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自身的处境、掌权者对他们所做与
所说的?”“他们是如何引导我们对他们的看法的?”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最终将引向民族志的敏感性和方法论。若要复原底层被统治群体及他们
的人性,学者必须和他们一起,在共处和互动的过程中以开放、人性的
态度去理解他们。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文化的特性在于社会能动者“意义创造”的积极过
程,尤其是在理解自身生存处境,包括经济地位、社会关系以及为维护
尊严、寻求发展和成为真正的人而构建的认同和策略的过程中。
意义创造的文化实践并非在抽象中运作,也不是无中生有地变出意义
来。它们不是在个体大脑中或大脑间流动的电流。“意义创造”源于象征
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