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之邀
- 资料大王PDF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3-12-22 20:05:48
微信
赏
支付宝
文档简介:
斩首之邀
斩首之邀
斩首之邀
斩首之邀
斩首之邀
斩首之邀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陈安全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译文出版社
目
录
前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
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
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
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
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
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
前言
这部小说的俄文原名为Priglashenie na kazn[1]。我本来会建议英译名用Invitation to an
Execution[2],尽管重复的后缀读来并不顺畅;但另一方面,Priglashenie
na
otsecheniegolov?[3](Invitation toa Decapi-tation英文,《砍头之邀》。)倒是我用母语真正
想表达的意思,因为同样有读来磕磕巴巴的问题[4],所以我也没有釆用[5]。
俄文原著是四分之一世纪前我在柏林写成的,逃离布尔什维克政权大约十五年之后,
纳粹政权达到全盛时期前夕。我在两种制度下看到的是同一出愚蠢野蛮的闹剧,这一事实
是否对本书产生任何影响,我几乎从未考虑过,优秀的读者也不必深究。
Priglashenie na kazn起初在巴黎一家俄罗斯移民杂志《当代纪事》上连载,后来,一
九三八年由同一城市的书籍之家出版社出版。移民评论家们颇感困惑,但喜欢它。他们自
认为在书中发现了“卡夫卡式”的格调,殊不知我根本不懂德文,对现代德语文学一无所
知,也从未读过卡夫卡作品的任何法文或英文译本。毫无疑问,这本书和我的早期作品
(或后来的《庶出的标志》之间确有某些风格上的联系,但与《城堡》或《判决》之间并
无任何联系。在我的文学批评概念中,没有心灵类同的地位。但是,如果我确实需要选择
一个同类心灵,我肯定会选择那位伟大的艺术家,而不选乔·赫·奥威尔或其他图解思想的
流行作家和政论小说作家。顺便提一句,我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我每出一本书,评论家
们总是忙不迭......
评论
发表评论